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

戶外教育 Outdoor Education

戶外教育(Outdoor Education),有些組織稱為冒險教育(Adventure Education)。以戶外教育為基礎所設立的教育團體及機構,最為眾人所知的是在1907年由英國貝登堡爵士所推動的童子軍運動(Scouting Movement),同時也是世界上宗教團體以外最大的非營利組織,另外一個在戶外教育佔有很重要地位的是由英國教育家科翰(Kurt Hahn)於1941年在英國所成立的外展學校(Outward Bound, OB),在2005年末也在台灣成立了分校(Outward Bound Taiwan, OBT),目前眾多的戶外教育訓練課程皆從OB而來。很耐人尋味的是,貝登堡將軍及 柯翰 博士,都是有感於當時英國的年輕人,缺乏良好社會道格觀念、自我管理能力薄弱、團隊能力不足,因此而萌生創設童子軍及外展學校的念頭,也因為成效良好所以很快的在英國各地推展開來。

戶外教育的教學內容重點主要在,

1.
減少犯罪行為發生(Reduce recidivism)。
2.
強化團隊合作能力(Enhance teamwork)。
3.
戶外活動技術教授(Teach outdoor survival skills)。
4.
精神層面的提升(Promote spirituality)。
5.
了解自然環境(Understand natural environments)。
6.
發展領導技術(develop leadership skills)。
7.
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(Improve problem solving skills)。

OB1961年由英國傳到美國後,由於學校蓬勃發展,而發生了指導員能力不足及人力不足的窘境,所以任職於OB科羅拉多州分校的Paul Petzoldt1965年在懷俄明州成立了國家戶外領導學校(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, NOLS),學校成立宗旨在培育優秀戶外領導人才。除了NOLS之外,Paul Petzoldt1976年另外成立了(Wilderness Education Association)。

外展學校發展至今,發展了幾個對現代冒險教育很重要的項目,專案冒險活動(Project Adventure , PA)、冒險性諮商(Adventure-Based Counseling, ABC)、體驗教育活動(Experiential Education, EE)。七零年代開始,美國的學者開始針對這些戶外教育科目進行有系統的、全面的研究,研究內容包括活動內容、教學方式、教學強度以及學員結束課程後,在學員身上的影響程度、維持時間。戶外教育機構在依照學界的研究來調整教學方式,以期望能對學生產生最大的作用。

近十年來,冒險教育在台灣蓬勃發展,由最早民間公司在企業間推廣,到近幾年來,廣受教育界的好評,並逐步在一些學校推展,期望在快速化變遷的時代,青少年能夠增進對自我的自信心、增進良性團體互動能力、並且提升對他人及週遭環境的感知力。

沒有留言: